隨著學期結束的臨近,又是一年終考季,幾家歡喜幾家愁,孩子的成績、排名不僅影響著每個孩子的神經,也牽動著每個家長的心。
期終考試前后經常會聽到類似的對話“我家還沒有考試就緊張,甚至都不愿意參加了,怎么辦?”
也有的家長會說“我沒有給過孩子壓力,她/他就是自己太在意了”!
孩子的學習壓力和家長又有什么關系呢?讓我們一起來解讀家長的影響吧!
有的父母自己就很內卷,考不到好成績將來就上不了好的大學,找不到好的工作,過不了好的生活! 好成績=好未來,家長把自己的這種焦慮和恐懼傳遞給孩子,認為只有學習好了才有價值,才會被社會認可,孩子,特別是小的孩子是會去討好父母的,會努力去認同父母的觀念,并內化成孩子自己的認知,當成績不能達到父母或者自己的要求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,對父母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,對自己會產生強烈的無能感,因而在重大考試前就容易出現回避行為,如不愿參加考試。
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邊界,他們需要孩子的高分來證明“我是一個好爸爸/好媽媽,看我的孩子學習多優(yōu)秀”,孩子成績不好自己臉上就沒有光彩,在朋友面前就抬不起頭,特別是一些教師家庭,孩子成績不好好像就證明了自己不是一個好老師,他們忽視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這樣的父母與孩子糾纏在一起,名其名曰“我是為她好”,實際孩子成績成了滿足父母虛榮心的工具,孩子感受到父母的“愛”都是有條件的,價值化的學習讓孩子內心很不安,也容易對學習產生壓力感。
有的父母會把孩子當成自己實現自己目標的對象,我沒有考上211,我一定要培養(yǎng)我的孩子上名校,筆者的一個老師曾經就在課堂上信誓旦旦地說:“我自己一直有個遺憾,就是沒有考上北大中文系,所以我一定要把我的女兒培養(yǎng)到北大!”,筆者還有個朋友,在她生下孩子后她的母親就興奮地對我們說,“我沒有把我的女兒培養(yǎng)到北大,我這次一定要把我外孫女培養(yǎng)到北大!”。孩子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精神產物,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對學習感到壓力時,父母們在關注孩子的同時也需要關注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況,因為父母的問題,父母的期待,父母的精神狀態(tài)都會深深影響著孩子。
你屬于哪種父母呢?讓我們在與孩子的關系中,放下所有的期待和設想,不在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目標或實現目標的對象,見證孩子的成長!
文/市第三人民醫(yī)院心理治療師、主治醫(yī)師陳燕